查看原文
其他

遥感卫星分辨率突破0.5米,我们为什么还要用日本相机?

2017-05-04 雨菲 卫星与网络

作者 | 雨菲

本文刊登于《卫星与网络》杂志2013年1月刊


 

根据有关的业界调查报告,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市场,年销量超过1000万台。如果有所细分,普通消费者的单次购机开支在1000~5000元,入门级爱好者的单次购机开支在5000~10000元,而专业摄影爱好者的单次购机开支往往超过 2~5万元不等,甚至更多的发烧友的设备尤其是骨灰级的发烧友的设备,往往都是几十万元到百万元不等。

而且根据不同人的消费水平,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基本上也就是在几年之内,如此计算,这个市场的年销售额最少在百亿级,甚至可以达到千亿级。可想而知这个市场是多么庞大。

即使抛开政治立场,这样庞大的市场长期被日本企业占领,对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也是非常不利的。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先锋的航天业界,无论从社会责任还是产业责任上,都没有理由对这种情况视若无睹。

 


相机这个话题,在不同的人群中会引起不同的反应。普通人群会倾向于轻薄的卡片机;入门人群会选择不同焦段的长焦机器;发烧友们会在尼康或者佳能的单反机中各取所需;更高端的专业人群或许会手持哈苏甚至林哈夫傲视群雄。



不过,要是在航天界提起“相机”两个字,或许会引起这样的讨论:“可见光还是多光谱”、“地面分辨率是多少”、“轨道高度多少”、“焦距是多少米”、“线阵还是面阵”、“辐射校正做了没有”。


航天相机可能是光学成像技术的巅峰,它要经受住火箭发射时的剧烈振动,要从距离地面数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的地方,在冰火交加的环境中,在没有三脚架也没有豆袋的轨道上,穿过大气拍摄到地面的清晰图像。世界上有能力制造航天相机的企业屈指可数。


近些年来,发生了几次抵制日本产品的事件,有些事态还相当激烈。但记录下这些事件的影像工具——也就是相机——同样是日本制造,却在“抵制日货”的声浪中很少被提及。理由很简单:


日本是世界上几乎唯一的相机供应国。


日本的相机产业独霸全球,甚至德国的莱卡品牌,很多型号也要委托日本松下生产。抵制了日货,就没有相机可以买了。


但我们应该抛开这样的习惯性思考,停下来好好反思一下了。从“资源”到“遥感”系列卫星的成功来说,中国人是有能力研发高水平相机的。尤其是高分系列卫星、吉林一号卫星及高景一号卫星高分辨率图片的获取和发布,证明了中国航天、电子、光学机械方面的水平和能力。如果把这种能力转为民用,开发出普及应用的数码相机,并不是梦想。



需要指出的是,很多挂着日系品牌的消费级数码相机都是在中国生产的。就在距离北京卫星制造厂不远处的北三环路边,是北京照相机厂的旧址,如今这座楼上高耸着奥林巴斯的霓虹灯,成了日系相机的代工厂。曾经名动一时的海鸥、凤凰、珠江等相机品牌,如今也是日系相机的零件供应商或代工厂。


中国企业为日系相机代工,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工业能力和技术人员,使中国的相机工业有了再次创业和发展的基础。


那么,航天相机的成就,能不能和民用相机企业相结合,再现胶片时代国产相机的辉煌呢?


一方拥有国际级的关键技术,一方拥有国际级的生产能力。其间缺乏的,或许就是商业合作机制与技术转换机制,可能需要充足的国家产业扶植资金。


需要知道的是,摄照设备的市场机会,不仅仅会出现在专用的相机上。当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主要摄影工具的进程中,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舜宇光学异军突起,打破了日系的神话。随着穿戴式设备的日益普及,影像记录器件的市场在迅速扩张;行车记录仪的出现,也为摄照器材开辟了蓝海。航天擅长研制运动中拍摄的相机,擅长于处理运动主体拍摄下来的图像数据。这都为新市场、新应用的开辟提供了技术基础。



喜欢摄影的人,在半压快门的那一瞬,看着原本模糊的世界忽然清晰起来,都能体会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。而喜欢航天的人,在清晰的卫星照片上寻找自己的目标时,也能体会到同样的乐趣。如果这样的感觉都来自“中国创造”,或许会更吸引人呢。


【 猜你想读

【独家】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: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!

请输入标题     abcdefg


推/荐/阅/读

融入人民生活,推动文明进步

——谈“航天+”的理念与实践设想:

《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、新机遇》《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?》《浅结合、深结合与融合》《新常态下的“航天+”》《鼓励创新,也包容失败》《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》

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:

《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》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《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》《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》

大航天时代:

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(上)》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(下)

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:

《独家: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:北斗的未来在世界》

社评文章:

《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!》

《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?软银+“一网”模式分析》

产业观察:航天云网 荆棘路

混改,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

重磅!70亿的商业用户,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?

伟大事业面前,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!

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!

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:

民用航天: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

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: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

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

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: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


分享最前瞻性话题,

传递最正能量声音。


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

卫星与网络


联系我们

内容、营销合作请联系:

微信号:nongyan258766

投稿邮箱:

Emil:tougao@yinhexi.la

杂志订阅请联系:

Emil:dingyue@yinhexi.la


觉得不错,请点赞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